赛博朋克:不曾褪色的魅力与焦虑

责任编辑: wanjixin.com

1982年,由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电影《银翼杀手》描绘了2019年的洛杉矶:一片烟雾弥漫的霓虹灯光之中,无尽的酸雨冲刷着脏乱腐败的街头,淋湿了潦倒无依的人们。这部赛博朋克电影的经典之作,将残酷的现实主义与科技幻想完美融合,不仅展现了人类与机器、血肉与钢铁的激烈碰撞,更模糊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使之如同雨中的泪水般难以分辨。

“赛博朋克”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分支,描绘的近未来世界充斥着科技、社会动荡、生态危机和城市衰败。故事主角通常是反叛者,他们与腐败的体制和压迫性的政权抗争。当然,如今已是2024年,《银翼杀手》中描绘的一些科技内容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电影所描绘的反乌托邦社会却似乎并不遥远。

这正是赛博朋克电影的魅力所在:它绝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深入探索了未来最黑暗的角落,对疏离感、反叛精神以及科技的诱惑力——往往也是破坏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它如同一面镜子,不断挑战和挑衅着人们的认知,映照出一个既遥不可及又近在眼前的未来。

而洛杉矶电影学院博物馆于今年10月初推出了一场名为“赛博朋克:透过电影展望可能的未来”(Cyberpunk: Envisioning Possible Futures Through Cinema)的展览,恰好呼应了人们对于赛博朋克主题的持续关注。展览并非分析单部赛博朋克电影,而是运用一些经典电影的标志性道具和服装以及沉浸式的蒙太奇影像装置,带领观众深入探索赛博朋克的反乌托邦世界,并引导观众反思那些助长赛博朋克持久魅力的社会和技术焦虑,例如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环境污染等议题,以及这些电影如何反映我们这个快速变迁的世界。

赛博朋克展是“PST ART:艺术与科学的碰撞”艺术计划的一个项目。这项由盖蒂基金会斥资超过2000万美元支持的开创性合作,致力于打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汇集热爱科学的艺术家和对艺术充满好奇的科学家,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PST ART(原名“太平洋标准时间”,Pacific Standard Time/PST)横跨南加州圣地亚哥、圣塔芭芭拉、洛杉矶和棕榈泉等地的70多家机构。从今年9月到明年初,这些机构将举办一系列展览和活动,探索艺术与科学之间迷人的交集,广泛涵盖了古代宇宙论、原住民科幻小说、永续农业、生物科技、气候变化以及人工智能等主题。

“赛博朋克:透过电影展望可能的未来”(Cyberpunk: Envisioning Possible Futures Through Cinema)展览现场

电影学院博物馆策展人桃瑞丝•伯格(Doris Berger)挑选了20多部赛博朋克电影,从多个视角来分析赛博朋克这一电影类型。展览既包括奠定赛博朋克电影基调的经典之作,如《银翼杀手》、《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1997)和《黑客帝国》等,也囊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未来主义电影,如肯尼亚的《Pumzi》(2009)和卢旺达的《海王星霜冻》(Neptune Frost, 2021);以及原住民未来主义电影,如加拿大和新西兰合拍的《夜袭者》(Night Raiders, 2021)。这些影片展现了古老的智慧如何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并提醒我们,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展览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入口处,一系列电影海报和科幻小说引导观众走进赛博朋克的世界,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深远影响。这里还展出了电影学院的珍藏——《银翼杀手》中瑞克与瑞秋视频通话的道具,它奇迹般地预示了我们如今无处不在的视讯通讯。

“赛博朋克:透过电影展望可能的未来”(Cyberpunk: Envisioning Possible Futures Through Cinema)展览现场

然而,最令我心动的并非这些道具,是一个由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编剧兼导演亚历克斯•里维拉(Alex Rivera,《睡眠经销商》Sleep Dealer, 2008)撰写剧本,由展览策展人伯格与尼古拉斯•巴洛 (Nicholas Barlow) 执导、伯特•托马斯 (Bert Thomas) 担任制片的沉浸式蒙太奇影像装置《赛博朋克遗产》(Cyberpunk Legacy)。该装置融合了亚历克斯的剧本和蒙太奇及三面墙上的视听汇编。里维拉充满灵性的文字,搭配巧妙拼接的20多部赛博朋克电影片段,以诗意的方式讲述赛博朋克的故事,带领观众深入体验赛博朋克这一电影类型的核心主题,例如科技异化、社会控制、身份认同等,以及它在 21 世纪如何拓展到非洲未来主义、原住民未来主义电影之中,真切地感受赛博朋克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伯格指出,1982年前后,以《银翼杀手》和《电子世界争霸战》为代表的电影标志着重要的转折点:电影制作者开始从科技视角构想人类未来,探索科技如何与都市环境中的人物命运紧密交织。

《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剧照,图片:网络资源

80年代的标志性赛博朋克电影,如《银翼杀手》和《终结者》,多为以白人男性为主角的美国电影,带有黑色电影的美学,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大公司和资本主义的焦虑。然而,随着赛博朋克电影制作扩展到全球,人们看到了更多元化的视角和主题,例如《夜袭者》的故事发生在战后北美,军事占领控制着被剥夺权利的城市,儿童沦为国家的财产。一位绝望的克里族妇女加入了一个地下义警组织,潜入国家儿童学院,试图夺回自己的女儿。这部影片是少见的以女性主导的反乌托邦剧情片。

《夜袭者》(Night Raiders,2021)剧照,图片:影视资料
《海王星霜冻》剧照( Neptune Frost,2021),图片:影视资料

《海王星霜冻》这部音乐剧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由回收电脑零件组成的奇异电子垃圾营地。一位名叫“海王星”的逃亡双性人与一位逃脱的钴矿矿工相遇,他们的联系引发了大范围神性网络(divine circutry)的故障 。这部电影对专制政治、自然资源剥削和爱提供了一个大胆的视角,并聚焦于钴等资源的开采及其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睡眠经销商》描绘了一位黑客在未来破败的墨西哥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黑客行为被发现后,军队袭击了他的家。他逃往蒂华纳,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将身体连接到互联网并出售记忆供他人下载的记者。当记者接受一项神秘任务,而黑客找到一份高科技工厂的工作时,他们陷入了网络噩梦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真相。这部电影探讨了科技如何既压迫又连接外籍跨境劳工。

虽然这些电影仍然以反抗压迫制度的反叛角色为主题,但这些制度的本质已经超越了大企业的范畴,努力应对与全球化、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正相关的复杂问题。

“赛博朋克:透过电影展望可能的未来”(Cyberpunk: Envisioning Possible Futures Through Cinema)展览现场

我向伯格提问:较新的赛博朋克电影是以更乐观还是更悲观的态度看待科技?她认为,这些电影通常倾向于描绘恐惧,因为恐惧能创造引人入胜的叙事,让角色直面并最终克服恐惧。当角色挑战压迫性制度时,恐惧元素可以营造悬念、增强戏剧性,并最终带来胜利的宣泄。

然而,即使在这些由恐惧驱动的叙事中,也蕴含着一线希望。那些与压迫制度抗争的角色,那些我们常常认同的角色,正是希望的化身。他们激励着我们质疑现状,挑战那些塑造我们生活的科技,并最终找到改变的可能。

无论是经典还是当代,赛博朋克电影都在探索人类、科技与地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影片强调了科技的乌托邦愿景,而另一些则突出了人类韧性和能动性的潜力。即使身处预示着气候危机的黑暗、反乌托邦式景观中,他们依然追寻着亲情、友情、爱情,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奋力前行。

赛博朋克电影虽然常常描绘科技失控的反乌托邦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我们有能力塑造自身与科技的关系,关键在于驾驭科技的力量,抵御其潜在危害。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质疑和批判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

正如里维拉在《我,赛博朋克》所言:

真正的战争不是发生在“人类”和“机器”之间,而是在人与人之间。

一方创造科技是为了获利、监视和毁灭,

而另一方则试图破解、颠覆、寻找新的前进道路。

他们敢于冒险,寻找爱,并创造解放的回路。

这是一个关于革命的故事,一场正在进行的革命。

如果你也曾质疑,为何我们联系得越多,世界却越分裂……

如果你也曾渴望,按下“删除键”,消除所有边界和障碍,让人类像数据一样自由……

如果你也曾尝试,入侵文化,改写规则……

那么,你就是我。

文章编辑: wanjixin.com

一场音乐节和它的“创伤”议题

张璐诗:在意大利小城拉文纳,一场每年一度的音乐节希望通过音乐搭桥,联结面对创伤和纷争的不同城市,“这座桥虽然纤细,却很必要。”

在35岁之后的人生渐入佳境

张乐愚:在为《35岁之后的人生》这个栏目所展开的寻访中,看似是我在听不同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其实这个过程也像是个自我唤醒的仪式。

9月开启了孩子们的新学期,也开启了成年人的紧迫感

郑静:暑假清零,夏日的倦怠和松弛也即将清零,下半年的起点并不在六月末,而是逃无可逃的九月。

从书店的窗子看见城市的风景

范庭略:商业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标准,它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人们也会通过这些选择来判断自己正停留在文明的哪一个阶段。

唐宁街10号的迎新与送旧

张璐诗:英国首相官邸的新旧交接,也是一睹英国政坛角逐最真实样貌的时刻。

在上海,寻找和体育有关的城市时光

郑静:从江湾体育场输球的贝利,到弄堂里的乒乓比赛,千丝万缕的记忆总会彼此串联,沉淀生成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密码。

和一位曾经的建筑师聊聊占星与运势

张乐愚:怀渺说她认命,但最大的认命是要先认识自己。人的优点和缺点会随着时移势易而变化,但自我认知的盲点却总会让人栽跟头。

时光的旋转门

范庭略:在潮热的黄梅天,我们一起回忆着那段热闹多彩的岁月,时光好像旋转门,改变了很多人和事,最终又将其沉淀为记忆。

为少数席位而战:三位中国网球运动员的成长之路

艾米:李娜、张之臻和商俊程是代表“80”、“90”和“00”的三代运动员,从他们在职业赛道的打拼轨迹,可以一睹网球人生的压力和起伏。

对话李翊云:我在寻找那种读过之后依然鲜活的书

作为2024年布克奖的评委,李翊云说,她看待一本书的眼光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有些书写即便并不完美,她也会尝试去理解作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爱丁堡图书节总监:曾有人说书的死期到了,但这并没有发生

崔莹:和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苏格兰人Jenny Niven相信,人们总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故事,了解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状态。